日本漫畫一則地震預言引發關注,日本氣象廳日前也公布,南海區域在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上升至80%。台灣身處地震帶,面對可能發生的地震風險,房屋如何防震?設計家歸納防震裝修三大重點,以及老屋翻修提高抗震力的兩大方向;並提醒買房前,應查詢是否位於土壤液化高風險區,以保障居住安全。
針對地震預言,台日氣象單位皆提醒,地震週期和機率是根據大量研究與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不是毫無根據的臆測,卻也不代表大地震會在預估的當年發生。雖然不能阻止地震發生,但可以積極做好防災準備。
為避免地震到來,家中東西掉落造成危險,如何透過裝修增加屋內防震程度?設計家整理三大重點,第一是在裝修時可選用輕隔間,並優先選用混凝土氣泡磚、石膏磚或龍骨牆等輕質材料,避免對建築主體造成額外負荷。
第二是裝修時選用系統櫃,以避免搖晃時櫃體傾倒。設計家指出,系統櫃多透過卡榫結構與牆面固定,因此相較於一般獨立式櫃體,防傾倒功能更佳,地震時更為穩固。不過,設計家也提醒,若選擇壁掛式懸浮設計,安裝前應評估牆面承重能力,並確保安裝牢固,以避免因搖晃造成櫃體脫落或損壞。
第三,不少人偏好在餐廳、床邊採用吊燈設計,但吊燈在地震時容易左右擺盪,容易碰撞牆面或櫃體。設計家也建議,規劃吊燈設計時,應離牆面與櫃體至少120公分,才能提升使用安全。
此外,根據統計,全台老屋數量已突破500萬戶,當地震發生時,老屋等結構相對脆弱的建築,也將面臨更高的安全挑戰;老屋翻新與耐震補強,已成為保障居家安全不可忽視的一環。
設計家指出,老屋的耐震補強,大致可分為「建築物結構補強」以及「改善整體結構系統設計」兩大方向。若想達到最佳效果,建議由具備老屋改造經驗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搭配專業結構技師共同評估與規劃,才能在美感與安全間取得最佳平衡。
針對有計畫買房、正在看房的民眾,設計家分析,建築的抗震能力,雖然和結構形式有所關聯,但關鍵還是施工品質。只要施工過程有依照國家建築設計規範來執行,無論是何種結構,都能達到基本的抗震安全標準。
不過,設計家也提醒,建築所在地的地質條件也很重要,若位於土地液化區域,地震時建築物可能會失去支撐力,而導致傾斜或倒塌。建議大家在看房或買房前,可以先上「國土測繪圖資雲」查詢「地震液化潛勢圖層」,檢查建案位置是否落在土壤液化高風險區,安全再多一層保障。
最後,設計家提醒,居家每人可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包含基本生存用品、個人必需品以及重要個人資料等。一般建議備妥可支撐至少72小時的物資,既能應付突發狀況,也兼顧攜帶的便利性與實用性。準備好的逃難包建議放置在「出入口」、「床邊」等方便拿取的位置,並每6個月檢查一次效期,替換過期物品,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