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你
本網站隱私權政策已於2018年7月20日更新,請至閱覽並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若您未勾選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
位於桃園市區的35坪毛胚屋,原始公領域周圍有大樑,且灑水頭位置偏低,設計師瞭解問題及屋主需求後,以屋主喜愛的侘寂風格為核心,透過精湛工藝、豐富材質交織,藉由百葉窗引入光線流轉,讓侘寂的質地在時光中緩緩顯影,實現一家三口與兩隻貓咪的寧靜住宅空間。
這座位於宜蘭的126坪透天別墅,以淡雅的藕紫色為空間主軸,營造舒緩清透的侘寂美學。設計師以簡約的留白與輕盈的隔間方式,讓光線得以在不同場域之間自由流動,使公領域既開放又保有柔和的界定感。
超過40年的老屋,該如何翻新、延續記憶,同時建立嶄新的生活秩序? 本次特輯邀請三位設計師,分別從不同格局與居住需求出發,透過格局重組、材質轉換與光線導入,讓老屋不僅重獲新生,更展現屬於現代生活的溫度與態度。
家裡要整潔舒適,不只是屋主的生活習慣很重要,裝潢設計更是關鍵!這間 35 坪預售屋以日式無印風格「規格化」的設計為基礎概念,公領域收納全平面化的設計讓視覺看起來整潔外,空間沒有突出櫃體壓縮走道與室內空間更顯寬敞。穿透式格屏與玻璃拉門界定空間,但維持光線與視覺的穿透,讓住宅即便規劃四房兩廳兩衛,也能擁有超越坪數的空間享受!
熱愛運動的單身女屋主,平時喜歡登山、瑜珈和自行車,在 22 坪新家的規劃上,希望能以活力暖橘色調為主題,打造出明亮寬敞的起居與運動空間,並針對運動用品、自行車等,賦予豐富的收納量。因此,設計師以清新自然的北歐風為美學基底,藉由格局調整,讓光線得以延伸至室內,更擴大了居家空間感,完美滿足屋主的所有期待。
當遠端工作成為主流,生活與居家空間的界線也逐漸模糊,居家工作空間(home office)成為了新的住宅設計焦點。真正能讓人在家高效的關鍵,不在於空間的大小,而是空間是否能隨心境與需求轉換。如何從原有的休息空間轉換為專注的工作場域,設計師透過 4 個技巧打造。
日光,是熱情,也是溫馨;它不僅塑造了南台灣的生活氛圍,更是居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優勢。當建築條件侷限光線流動,設計便肩負起突破的使命,重塑空間與自然的對話。
這次改造最引人注目的舉措之一,就是拓展了公共空間。設計師將廚房與客廳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流動、明亮、開放的場域,回應了當代生活的方式──開放、連結、充滿光線。但設計並不僅止於開放。Atelierzero 也在其中規劃了一個「私人核心」──主臥、更衣室與套房浴室所在的靜謐休憩區。如此既確保了隱私感,又不犧牲貫穿整體的流暢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