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位於巷弄內的老屋,伴隨一家人成長 40 年,不僅是屋主的起家厝,新婚的大兒子也選擇繼續在此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但因為房子老了,問題也多了,漏水、壁癌日漸嚴重,加上考慮以後未來三代同堂的生活,需要更符合生活機能的空間,因此太硯設計針對老屋問題重新調整,並賦予切合需求的設計。
「以前你用一生陪伴我,現在換我陪伴你走過後半人生。」若是家中有養寵物的人,就一定對這句話感同身受,在城市中要找到一個讓寵物自在生活的環境不容易,因此屋主造下定決心,要重新改造家中的環境。
常居米蘭的設計師姐姐與身為醫師的弟弟,共同居住於這間 57 坪的質感大宅,空間沒有設定主要使用者,反而是保持互通有無又各自獨立的格局規劃,讓生活作息不同的姊弟倆,可以在城市鬧區的大樓裡,找到彼此最舒適的相處狀態。
位於小巷內的 40 年老屋,由於和鄰屋的棟距過近,加上前院雨遮為石棉瓦材質,因而導致室內採光不足、通風不佳,甚至還有嚴重的漏水與壁癌。設計師重新以黑白灰等低彩度色彩為空間主軸,從裡到外格局重整、老屋翻新,細膩繪製出未來三代同堂的融洽景象。
天、地、壁囊括了室內設計最重要的三大部分,而現在牆面設計更是在居家佈置中越來越獲得人們的重視。有時只要透過幾幅掛畫、換個牆面顏色就能讓平淡樸素的空間展露想呈現的個性與樣貌。這次就由太硯設計利用住宅與商業空間的實例來告訴我們如何用4招讓牆面煥然一新,而且還能兼顧收納、實用功能。
25 坪簡約風住宅為一對退休夫妻與小兒子的新家,將近30年的老社區大樓,採光與屋況無太大缺陷,但觸手可及的大樑橫亙在室內,影響居住舒適感與視覺美觀性,過往多採以包樑、收納櫃解決,卻容易壓縮空間感,因此設計師運用低彩度自然感色彩營造自在舒適的氣氛,再透過創意設計思維,修飾缺陷放大優點,打造更適合退休生活的閑適居宅。
26 坪的老屋要承載兩人生活就空間上來說還算充裕,但是 40 年長型老屋存在著狹窄長廊、隔間阻礙光線,還有管線老舊及壁癌問題。面對上述長型老屋常見的症頭,太硯設計重新整頓老屋格局,讓屋內重回陽光懷抱之外,由三房改為兩房騰出更多空間給公共區域,讓新婚夫妻能重溫一起練國標舞而相識相戀的甜蜜過程。
這處位於北市的「玄月餐酒館」,業主運用赴美學習的西餐文化,與過往居酒屋的創業基礎,打造全新思維的日式餐酒館。設計團隊連結漁民、大海和職人的關係,透過松木、鐵件與特殊漆料,聯手演繹「月夜漁火」的波濤印象,展現令人驚嘆的設計語彙與美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