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了下半場,重視生活品質的屋主選擇落腳台北市精華地段,購屋後與設計師討論需求,希望在家就能有旅遊的悠閒感受,擅長營造美式風格的設計師,提供精準到位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不僅優化老屋原本缺乏的採光及動線,並依據屋主生活習慣調整格局,透過多元建材、色彩與線板堆疊美式風的設計語彙,為屋主創造一個居家即度假的Staycation生活場域,以全新的生活形態,細細品味退休後的每一刻。
一家四口入住40坪新成屋,居宅位處北市陽明山腳下,坐擁清幽環境與湛藍天際,美好景緻與綠意更成為屋主落腳於此處的理由,居者一家不僅崇尚自然,更擁有露營及運動等嗜好,男屋主收藏許多露營老件,女屋主則為業餘的瑜伽老師,鉅程設計以質樸雋永的侘寂風作為場域定調,發揮空間的最大優勢,導引午後日光入室,緩緩描繪一家四口恬淡幸福的生活畫面。
初次看到「廣西桂林好聚落」,讓人一度以為是少數民族的秘境,但這綠意盎然的美麗老宅聚落,其實位於高雄前鎮區。這片占地近2公頃的台電宿舍平房群,曾被圍牆阻隔,現在經過活化後,精緻咖啡店、讓人一秒置身日本的咖哩屋,南法風橄欖油專賣店落腳生根,成為洋溢生活感的幸福角落。
「晚上一個人看著美股資訊,卻沒有一個空間可以舒適地品酒同時與人交流互動。」業主的啟發來自於尋覓不到恰當場域的遺憾,決定經營一處以金融為主軸的商業空間,同時融入品酒、用餐、交流等空間機能,並期許該空間不僅能成為專業人士與同行業者交流資訊的最佳落腳處,未來更能化身舉辦講座、展覽及派對的彈性場域。
旅宿的設計,除了在設計上的著墨,更多的是沉浸於景物、時光裡的深邃體驗。這棟位於花蓮玉里的老建築,原為玉里鎮上最大的診所,白色的建築物象徵過去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安穩、可靠的存在,如今時光荏苒、雖物是人非,白色建築轉而成為守護旅人之所,同時予人更深刻的體驗與記憶。在進行民宿改造時,因老舊建物既有的條件限制,同時希望保有原來建築物潔白的美感,融入花蓮當地盛產大理石的特色,並注入民初時期略帶混血的風格,期待將建築物的故事永恆延續。
這間位於南崁兒童藝術村的「澤學邦」共學基地,前身是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的老舊宿舍,在蓊鬱樹林和翠綠草地中,走過將近七十年歲月,是一棟相當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古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業主,以台灣作為教育事業的落腳地,希望透過「共學共玩」的嶄新思維,像是課後共學、工作坊和共遊諮詢等服務,打造一個有別傳統的教育型態。他選擇這處充滿溫度和記憶的人文空間,希望詮釋出大人、孩子都沈浸其中的舒適樣貌。
對小坪數空間而言,空間規劃尤其重要,如何在居宅空間內兼顧齊備的生活機能與流暢的移動動線,為每位室內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晴翌珅設計透過敞開公共空間,讓寬敞的客餐廳成為屋主下班後的最佳落腳處,同時將裝修費用發揮到最大化,打造出屋主夢寐以求的個性工業宅。
飄洋過海到台灣的業主,選擇教育事業做為落腳事業,選擇了據有歷史記憶的老舊眷村宿社,將之改造園區做為「澤學邦」的基地,提供共學共遊的諮詢,在狹長型的 20坪老屋空間裡,採以北歐風為基底,並融入滿滿的收納,滿足接待、玩耍、辦公三種功能,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