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新物的疏離感,老件獨有的歷史故事或許更加迷人!這棟位於陽明山腳下的複層別墅是屋組主的祖厝,因前幾年疫情嚴重時不能出門,成為了半世紀老屋翻新的契機。50 年的複層老屋從建築外觀開始改造,剔除老舊磁磚後加強外牆防水圖層,帶有窯變色的白色磁磚重新鋪貼建築外牆,並添加灰色格柵造型,讓這間老舊祖厝有了全新面貌。內部裝修手法有別與一般住宅設計,著重在讓屋主的古董老件收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以復古磚、花磚、特殊漆和木質元素建構生活的舞台,構築庭院茶室與室內品茗區,讓歷經多年累積的藏品成為日常光景。
台灣的長型透天厝因應台灣的地形特性及街道規劃而普遍存在,這種建築形式也為室內設計帶來一些挑戰。在這樣的建築結構中,樓梯的配置通常位於空間的中心,導致室內產生「中間暗、前後亮」的現象。如何將光線引入室內,並有效利用樓梯下的空間,成為長型透天厝設計的關鍵;達舍創研所建建議ㄇ形梯加上天井,或是將踏階換為透空,都可有效引入採光。
25坪老屋位於一樓,因沒有足夠的對外窗,有著通風不良、採光不足的問題,居住者需要一個可做為工作的多功能場域,並且同時讓客廳、餐廳和廚房開放串聯,化解開門見灶的風水問題,讓人可以在其中感受自然節氣的變換,寫下屬於家人的專屬故事。
相較於新宅,老屋儘管擁有較多實際使用坪數的優勢,但卻得耗費更多隱形預算來為屋況進行翻新,也由於技術門檻變高,因此更仰賴經驗豐富的設計團隊,才能確保改造過程面面俱到!針對此案屋齡高外加扇形格局以及斜角、多樑柱等難題,陳嘉鴻設計總監採用「降低高度、換取寬度」策略,大膽隱藏斜樑於天花板內,空間感隨之流暢且高挑,也讓實際不到六十坪的空間,瞬間展現百坪豪宅般的大器開闊!
這間 75 坪的老屋,被巧妙改造為汽機車零配件批發商的辦公室。企業主希望以其喜愛的橘色與黑色,襯托輪框產品的高級感,同時打造大面積的商品展示櫃,完整呈現商品供客戶一覽。
擁有百年悠久歷史的大學校園,校內建築充滿時代特色。然而,部分舊教室與講堂的功能已無法滿足現代需求。本案由成功大學校友委託,並由仝育設計團隊負責,將原本陳舊講堂打造成明亮、氣派的現代教育空間。
不用出國旅行,也能擁有住在歐美大宅的體驗!這間前身為中古屋的36坪新居,不但以開放式手法,改善原有的長型屋狀態,帶入暖烘烘的美好光感;同時,注入優雅簡練的美式風,在中性無壓的裸灰色調裡,搭配寧靜深沉的海水藍,為專屬兩大兩小的親子宅,打造能夠慢下腳步的舒適居家。
這間位於市中心的37坪中古屋,原始格局相當零碎,整體不夠開闊外,也無法滿足屋主一家的需求。設計團隊先是將其還原至毛胚屋狀態,全面重整格局,將公領域最大化;視覺設計上,則底定低調的現代飯店風,在中性的灰白黑色調裡,局部添加一分暖感米白色,並搭佐大理石、鍍鈦、藝術漆等精緻元素,烘托五星級飯店般的奢華感,為四口小家庭打造超放鬆的質感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