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雙拼華廈經改造後重拾陽台光景,統一建材與簡化立面,讓生活回歸自然,感受回家的安心與平靜的情緒。室內除了以最低限度的隔間設計來創造寧靜的氛圍,建材上也十分極簡。全室僅使用單一建材,以自然紋理的長條石紋磚從地板鋪設到牆面;軟裝也走極簡主義,一座墨綠落地沙發、手作木察機以及藤編單椅,藉以讓視覺回歸到自然的光影,以及搖曳的綠意感受到清風吹拂。
3房兩廳28坪的新成屋,原始建物狹長、格局破碎、還有一條狹長走道,因而導致空間陰暗、收納機能不足,因此在格局重整上,通過將客廳後方的房間解放做為書房使用,有效串連兩扇窗戶的光線,使整體空間更為明亮。屋主希望整體居家風格具備飯店般的精品氛圍。從玄關起始,使用古特丁磨石子磁磚貼附地面及壁面,並加上光帶點綴,營造由深幽至明朗豁然開朗,並鑲嵌入一條LED燈帶,在牆上洗出俐落的線條,玄關區域彷彿有種超時空意識的儀式感。
入住日光宅,盡情享受陽光恣意灑落,回到家彷彿與煩擾的都市環境隔絕,而比沙列空間設計的張靜峰設計師提出,日光宅的採光條件需考量至面陽方向,才能有效導引光線進入居宅空間,與戶外空間的良好串聯才能讓居住者更想走出室內空間,以下提出3種日光宅的戶外設計,一起實現環繞於綠意日光的日常美好。
30坪的老屋由一家三口居住,有著動線不佳、採光陰暗和天花板低矮的問題,而屋主喜歡柔美的美式風格,並期待擁有串聯家人情感的公共空間、實用的收納機能和引入舒適的採光。為了引入採光、讓全室更通透,解放採光最好的一間房間,將門扇改為黑鐵結合玻璃成為推拉門、以及取消部分牆面改為拉折窗扇,穿透材質讓光線得以分享到玄關和客廳區域;而開放式的中島區域不僅是增加溫暖互動的媒介,更擴展生活容器中,創造各種不受限的可能性,有效放大空間尺度。
125坪的新成屋擁有4房1廳2衛,設計師相信空間設計談的不僅是生活品味,更是對歲月的深刻體驗。進門玄關處以鐵件結合玻璃的形式,維持空間的開闊感受,而公共空間讓客廳與書房開放相鄰,有效放大空間尺度,促使光線明亮。電視牆善用木皮製作出造型,隱藏機櫃、嵌入開放式造型展示櫃,增加空間的連貫性,而天花板的部分以流動的線條向上層層延伸,書房後方的木質牆面,不僅設有通入房間的隱藏門及擺放裝飾品的壁龕,上面線性的弧形線條,彷彿勾勒出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性格,將家人情感緊密聚攏,並鐫刻下迷人的時光軌跡。
位於台北市大直的六星按摩會館,設計師以精緻飯店風營造商空場域,縝密考量到顧客的紓心感受,透過光線、色彩、氛圍層層堆疊出讓人放鬆愜意的按摩空間。
每個人都想住進擁有滿滿陽光的房子裡,「採光」條件的好壞,不僅決定了居住舒適度,也間接影響通風、壁癌等問題。然而買下新房子後,卻發現受限於建築條件,如封閉長型屋、單面採光等,經常造成室內陰暗、光線不足等困擾,設計師針對常見的採光困擾,透過格局調整、陽台、庭園引景以及家具家飾的妝點,一次精闢破解採光問題!
光,對於生活空間來說,就像是靈魂般的存在,當我們走進一間採光舒適的住宅時,彷彿能感受到空間中散發出更多放鬆、自在的能量。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貝聿銘也曾說過:「讓光線來做設計」,生活空間若以光影為主軸改動格局,並在建材與軟裝的輔助搭配下,原始採光得以改善,其他屋況缺陷也可能同時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