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家族記憶的古厝,在家人期盼下重蓋。新建築設計,把老房子的記憶延續下來。一樓除了與過去格局相仿的神明廳外,還納入讓全家共聚,現代感十足的餐廚空間。視野極佳的四樓,透過大片開窗及戶外泡澡浴缸的設計,讓依山面海的空間優勢充分發揮。面海的樓梯開窗,讓人行走於其間,仍能感受空間與環境的律動。刻意與舊屋同高的二樓低檯度開窗,則讓舊空間與新房子有微妙的對應關係,在嶄新空間中,讓人有 deja-vu 的熟悉感。
屋齡36年的老房子,雖然擁有超棒的view,但內部卻因為漏水慘不忍賭,被漏水摧殘了10幾年後,它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老房子雖老,但有著成長的記憶。隨著人事的變遷,很多空間已不敷現在使用,再加上有壁癌、採光不足及空氣不對流的問題時,或許這樣的家,正面臨重新規劃,再給予它新的任務及責任,就像這個案子位於台北市,為屋齡35年的舊屋,屋主為三代同堂的家庭。
買屋最重要的就是看地段,台北市最精華的地段就是大安區。目前大安區新大樓少,大部分是屋齡數十年的老房子,因此,擁有精華地段房屋的屋主,進行老屋改造、翻修的機率很高。有相同歷史背景的老屋,也有相近的空間問題,經常接手大安區老屋改造,身兼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雙重身分的原平安設計師,將多年的改造經驗一一與大家分享。
對於新居的期待,男主人徧愛大理石材,女主人希望強調收納機能,他們都喜歡現代簡約的居家設計,加上好客的個性,於是就勾勒出空間藍圖。這是一間已有23年屋齡的老房子,採光及隔間都不佳,重新規劃後的空間,不但加大開窗提升屋內的自然光照,同時增加公共空間的比例,滿足屋主招待客人的需求。
這是間座落在英國倫敦、誕生於1830年左右的老房子。耗時5個月尋覓到它的Rutger Hopster,租下後並決定親手改造它,他運用充滿時代感的二手家具、古董老件來鋪陳,迷你小宅不只溫馨,還很有「古董味」。
屬於上世紀的身體,注入當代靈魂,我們在Stadshem網站遇見這戶帶著細膩情感老房子,總面積65平方米(約20坪)的室內,採光通風條件良好,由北歐白色系主導整個空間,和老建築留下紅磚結構形成美妙對比,格局主要分為公共廳堂和私領域兩大塊規畫,線條與平面皆清爽得宜,收納也很齊備,幾件迷人的古董家具如水晶吊燈、書桌等,憑添不少歲月風華
你喜歡老屋嗎?打算購買前了解一下再行動吧! 購買房子的時候,有人喜歡選擇新成屋,也有人偏愛有味道的老屋。近年來,老屋翻新、改建的熱潮不斷,許多人都捨棄新屋,改買老屋,看中的除了日後增值的潛力,還有它那獨有的氣息與韻味,而老屋裝修的學問和裡面隱藏的故事,也都有耐人尋味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