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位於南崁兒童藝術村的「澤學邦」共學基地,前身是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的老舊宿舍,在蓊鬱樹林和翠綠草地中,走過將近七十年歲月,是一棟相當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古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業主,以台灣作為教育事業的落腳地,希望透過「共學共玩」的嶄新思維,像是課後共學、工作坊和共遊諮詢等服務,打造一個有別傳統的教育型態。他選擇這處充滿溫度和記憶的人文空間,希望詮釋出大人、孩子都沈浸其中的舒適樣貌。
對小坪數空間而言,空間規劃尤其重要,如何在居宅空間內兼顧齊備的生活機能與流暢的移動動線,為每位室內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晴翌珅設計透過敞開公共空間,讓寬敞的客餐廳成為屋主下班後的最佳落腳處,同時將裝修費用發揮到最大化,打造出屋主夢寐以求的個性工業宅。
飄洋過海到台灣的業主,選擇教育事業做為落腳事業,選擇了據有歷史記憶的老舊眷村宿社,將之改造園區做為「澤學邦」的基地,提供共學共遊的諮詢,在狹長型的 20坪老屋空間裡,採以北歐風為基底,並融入滿滿的收納,滿足接待、玩耍、辦公三種功能,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室內設計不只在於詮釋設計師的自身手法,更重要的是為屋主打造一處溫馨放鬆的落腳處,澄月設計以「滿足需求」為出發點,先是修繕原先屋況的老舊問題,再將設計風格及表現手法融於觸手可及的細膩小節,與屋主在洽談施工過程中更有著全權的信任關係,堅持以良好的溝通模式,一同創造雙方皆期望的美好空間。
旅居美國 10 年的屋主夫妻,在考量雙方父母均上了年紀,而且也希望孩子能接受東方教育,因此在父母、兄弟姐妹同住的社區裡,買下定居的落腳處。深刻體會了屋主對父母的親情,對孩子的愛護,丰墨設計王憲川設計師在悉心的規劃下,讓這個家匯集了三代人的緊密情感,甚至擴及手足間孩子們的來往。樓上樓下親人幾乎零距離的關心,假日家中充滿一群孩子的嘻鬧聲,再也沒有比這些悅耳的笑聲更能令屋主安心、開心。
23 坪的混搭風空間為屋主下半人生的落腳之處,過去長期旅居世界各地的他,在國外擁有超過百坪以上的豪宅,擺滿了各式古董家具與畫作。搬回台灣後,屋主期許裝潢風格仍保有國外住家的味道。坪數大幅縮減之下,設計師透過純淨、極簡的風格,讓別具特色的古董家具成為空間主角,還原旅外生活的住宅氛圍。
平時住在東部的夫妻倆,為了方便北上探視親戚,因此選定這間 14 坪小宅作為臨時的落腳處。設計師考量空間的使用情境,特別以渡假飯店為核心理念,透過大幅度調整格局的手法,讓住宅從毛胚屋的屋況開始,用開放、灰階的全新姿態,帶給居住者前所未見的高機能空間。
屋主夫妻平時長期旅居國外,此 17 坪現代風小宅為他們每年回國的落腳處,雖然久久回台灣一次,但每次大約待上 2 個月時間,因此仍需擁有完備的生活機能、舒適的使用空間。由於男主人身高超過 185 公分身形高挑,因此設計師還原 3.6 米房子高度,釋放過去作為儲藏空間的天花板收納區,讓夫妻倆在台灣也有像在國外生活般寬敞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