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弘悅國際設計師將格局重整,並結合風水老師的勘輿及風格重新營造後,搭配傢具及建材的風格及運用,特別規劃的馬賽克牆面及手感十足的陶磚地板,營造濃厚、減壓放鬆的鄉村風情境。
屋齡有60年的老房子原本屋況欠佳,希望改建為民宿,從安平樹屋的建造概念延伸的新面貌,新舊結構結合但又展現獨立面且兼具安全性,另外當鐵皮圍牆拆除後,原來深居陋巷的狹長空間改善通風、採光明亮,突破老城區巷道的限制,創造有質感的生活品質。
一家四口共同享有38坪的空間,該怎麼安排格局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本案位於新北市板橋的集合式住宅區內,擁有三面採光的良好條件,而38坪大的空間,對於夫妻倆以及兩個孩子而言亦足夠使用。不過,本案的缺點在於原本的格局規劃過於零碎,四房兩廳兩衛的配置方式讓房間太過狹小,再加上空間本身屬於L型,在客餐廳與臥室之間產生了狹長的走道,讓整個空間感變得又窄又長。
來自布魯克林的設計師Daniel Arsham,花了約兩個月的時間、利用一箱箱白色與灰色的乒乓球,布滿了他自己居住空間的牆面,在這個狹長型的房間,總共使用了25,000顆塗滿防火材料的乒乓球;Daniel也選擇了低彩度的家居用品,讓整體空間顯得更為單純與整潔,儘管牆面充滿了像素化的意象,卻一點都不覺得亂
在繁華城市的一隅,我漫步靜候訪客的巷弄,好奇地沿著老屋一旁狹長的樓梯走上去,走道外的烈陽與建築內的對比光線朦朧了視線,再次清晰時,卻好像穿越了時光隧道,眼裡是不屬於台北城市的工業映像,獨特且耐人尋味。
澳洲建築事務所 alsoCAN architects提供這套雙拼宅設計案,兩戶格局對稱的洋房同時開工,一戶保留了大部分原狀,另一戶則依屋主一家三口(夫妻和一成年的小孩)需求做調整,這棟洋房位於墨爾本以北的Richmond區,當時因為距離市區較遠而擱置,後來由於嚮往被公園環繞的戶外空間而遷回。兩棟洋房的室內空間其實可以隨家庭人口而彈性變更,比如從後院一角挪出電腦/工作區,或利用車庫上方空間多爭取一個房間,比較具挑戰性的是房子呈現狹長格局,室內設計因而顯得更為重要,兩戶均以石材和原木做主視覺,面對正門右手邊這戶選擇較明亮的色系來打造
大宅的空間規劃,除了注重工藝巧思與設計細節,更在乎整體空間比例及充足的實用機能,主張一切以屋主個性及需求,連結居住情境為前提,在配色、機能、線條上,讓居家成為極致的品味!
厭倦了北市都會的壓迫感,李育奇與劉薇君決定回到廣闊的蘭陽平原,找回人與自然最直接的互動與感動。穿越狹長的雪隧,這是我第三次為了採訪,來到宜蘭這個遼闊的平原城市。還記得乍聽自然度假風格時,第一時間躍進我腦海的就是國外Villa那金黃色的日光、明媚的風景,以及總是讓人分不清室內戶外區隔的落地開窗,但台灣是否真有這樣的房子,我存有許多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