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容易造成家居空間「陰暗狹窄」印象的兇手是誰嗎?沒錯!就是走道空間。由於走道空間的作用是串聯其他空間,因此一般格局規劃都會將走道設計成狹長型,以免佔用太多其他格局的空間。
對於住在小套房的人而言,能夠讓空間顯得越寬敞,越能讓居住的舒適度提升。在芽米設計這個位於台中的13坪案例中,由於空間為狹長型,且原有隔間不理想,反而帶來狹小的空間感。設計師重新調整格局,讓動線更加完善,為屋主創造出高坪效的居住空間。
狹長的空間中,設計師透過開放式規劃,將客廳、餐廳和廚房的機能相互交錯,提升整體空間的層次感,並達到空間放大效果,成就溫暖而舒適的美式風格宅。
家的場景能如何被想像?一個能讓人安心放鬆的空間又應該是什麼模樣?在品茗宅裡,設計師為屋主提供了新的藍圖,藉由設計讓五感能充分釋放。
本案為四米一高度的10坪空間,而且空間為狹長挑高型式,唯二的對外窗都位於房子的後方,空間的採光明顯不足,也造成視覺上容易感覺狹小的問題,因此設計師利用穿透材質結合白色現代簡約風格,公共空間中運用大量玻璃、茶鏡、明鏡、冷烤漆,用建材增加空間視覺延伸感,並增強了自然採光成效,此外,臥室裡使用暖系洗白橡淺色木皮,讓狹長的冷調空間也可以感受陽光及材質的溫暖。
居住20多年的房子,漏水情形日益嚴重,收納空間也不敷使用,舊有格局因樑柱位置多處受限,造成空間浪費;入門後的狹長走道不便使用,雜物堆積,公空區域面積大但客、餐廳界線不明;主臥還有著﹁房中房﹂的風水禁忌,不僅動線紊亂,也造成外房和內房進出相互的干擾。
25年的狹長老屋,擁有地下室及1樓空間,卻因為前屋主不會利用,使得佔地有40坪基地的空間,長久處在密閉不通風、昏暗又潮溼的環境裡,直到大湖森林的設計總監柯竹書、楊愛蓮,透過開啟、退縮、借景及幾合切割,計算對流的方式,將空間大大地改造,再將綠意添入,成為明亮休閒的綠意生機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