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的集成材木地坪,暖化背景色彩,立面則藉由冷調、內斂的灰藍,平衡空間溫度。前身為30年屋齡的老舊商業空間,透過格局、機能與管線的重新架構,並褪去實體牆界線,讓客廳、餐廳到廚房一路開展。電視主牆則捨棄作滿的櫃子,刻意放空,僅以低台度的染黑橡木櫃,拉長視覺幅寬,搭配一彎極具設計感的「書蟲」,創造視覺亮點,同時也藉由空間的出讓與適度餘白,讓家多了「呼吸感」。
屋齡高達40年的老舊農舍,是屋主爺爺留下來的祖厝,因為將近20年無人居住,早已雜草叢生、殘破老舊,荒廢的程度要稱它為「鬼屋」也不為過。屋主本來打算賣掉,但後來找了設計師場勘後,發現其實翻新重整,就能變成全家人度假的透天別墅,於是決定請王思文、汪忠錠設計師改造整理,同時也出了兩個難題:預算只有100萬、一星期就要完工舉辦家庭聚餐!
老屋裝修問題多,但是什麼樣的問題是應該要徹底根治的?而這些地方又為何需要趁著裝修時好好調整呢?玳爾設計的朱志峰設計師以其多年的裝修經驗,要告訴大家裝修重點應該擺在哪裡才對?而這些問題被解決了,才能擁有良好的體質進行外在的視覺美感設計。
設計師建議安排空間規劃時,可以從生活習慣中來反思空間上的設計需求。以使用電腦為例,僅在單一空間使用和任何空間均可使用的規劃就大不同,這都會影響如何規劃桌子、電腦插座等位置;另外,再以插電使用習慣為例,是習慣插在牆壁,還是比較愛用地插,這也都關乎到管線的配置,建議可多將自己的生活習慣告知設計師,規劃時就能更加貼近使用需求。
一位母親買下30年老屋給兒子作為未來的新房,但因屋齡較高,不僅有壁癌漏水的問題,牆壁也有些微傾斜。設計師將管線重整,批土調整已經傾斜牆面的平整度,將原本外推的前陽台及後陽台重新開放,讓空氣流通且引光入室。
改造老屋的成功關鍵,除了最基本的管線整修功夫之外,掃除原案擁擠狹小的居住印象也是重要任務。本案空間自身有著挑高較低的缺點,屋高僅有2米4,樑下更只有2米1的高度,若是規劃不善,很容易造成居住時的壓迫感,即便把環境打掃得乾乾淨淨,仍會有狹窄低矮的空間感。不過,遇到這種情況也並非全然無解,只要妥善需要運用色彩、燈光、天花板設計等手法,讓低矮老屋變身寬敞好宅非夢事!
由艾薩立家族(Isaly)擁有的19世紀老宅邸在1848年落成,位於紐約市內豪宅群聚的格拉梅希私人公園區內(Gramercy Park僅開放給擁有鑰匙的附近居民進入),改裝一棟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公寓是個大挑戰,包括建築外觀、老舊結構、內部管線都需要翻新;最後決定將原本三層的樓板整合為上下兩間獨立公寓的格局,同時更換成舒適的HVAC暖通空調系統(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原來尚未利用的屋頂增建出620平方呎(約18坪)的小閣樓
屋主期待:買下這屋齡 25 年的透天住宅當作新婚居所,但是管線老舊凌亂不堪,且有嚴重的璧癌和白蟻,希望透過設計團隊,解決老屋難纏的璧癌漏水及白蟻等問題,並利用自然元素,營造出溫馨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