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70坪的空間,要怎樣規畫才能滿足三代同堂不同的需求呢? 好客的屋主除了自住之外,也有宴客的需求,設計師以現代風為基調,各空間明確場域,達到居住舒適與共享聚會的目的,融合多元異材質拼接呈現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一展奢華大器的氣勢,以外,也納入無障礙空間設計概念,讓長者能安心居住,精選義大利原裝燈飾及家具,提升生活質感,體現豪宅的奧義,為三代同堂的家庭打造超越期待的理想豪邸。
微風吹拂,稻穗搖曳,視線所致皆是親切純樸,緩慢的步調更是令人著迷不已。這裡地處南台灣,也是身為藝術藏家的屋主在退休之後,即將入住的自地自建退休宅。
台灣,是一個擁有獨特多元建築的地方,楊禾聿Kevin、Kristi設計師們與本身是收藏家的屋主,共同打造一棟自地自建宅邸。對於建築的發想起源於氣候、文化和自然景觀,他們以傳統三合院為設計構想,融合自然的開放式茶室,成就出休養生息的現代藝術退休宅。 屋主面臨退休的生活,嚮往南部這種鄉野的寧靜,與設計師找到一個空氣、氣溫、風景都非常舒適的地方,蓋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所以設計師們一開始設想基地規劃的時候,考量到屋主喜歡射箭運動,需要一個開闊的戶外中庭,他們以三合院的概念,建造一個ㄇ字型的建築,開放的採光,可以到房子的各個區塊,進而強化戶外跟室內的互動性。
白色是最能詮釋Less is more的代表色。猶太裔美國建築師理察.邁爾(Richard Meier) 在普立茲克獎頒獎典禮他說:「白是一切的記憶,及對其他色澤深沉的期待。對我而言,建築上的白,是別於其字面上的意義,它代表不同時間,反應對自然、對有機與改變的表達。」一個好的住宅空間是由景觀、建築、設計多方面建構而成,胡昌明設計師以白派建築風格以及現代都會的簡約設計,替企業家屋主打造出都會新地標,為高端訂製下了新的註解。
歲月流逝,日光更迭,逐漸老化的家早已與需求不符,這間位於新北林口的70坪私宅,也即將踏上老屋翻新的旅程。KC design studio 均漢設計將包浩斯講求的「less is more」與「型隨機能」融入,以簡約雋永為核心概念,透過俐落線條與純粹建材構築畫面,緩緩講述老屋再生的逆齡故事。
100 坪透天別墅從毛胚格局出發,相對於一般住宅,親子宅在規劃上更加多元,除了考量居家安全和動線設計外,也注重育兒照護、家庭互動、以及成長階段的轉變等情感層面,以確保家庭成員在一個舒適且安全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一樓空間作為公共區域,供日常起居和招待朋友使用。獨棟住宅挑高設計並規劃圓弧天井,讓空氣和陽光自由流通;弧形導角取代了銳利的角落,同時也透過圓潤的視覺感營造了溫馨的氛圍。
「退休」這個詞彙不論是當作名詞還是動詞使用,都已經不是像過去的解釋,而是除去了大部分經濟與生活的壓力,可以開始享受自在生活的狀態。這間 32 坪高樓層住宅從毛胚屋開始規劃,以屋主夫妻喜愛的英倫風格為設計主,格局上也跳脫一般公領域設計,而是以視聽娛樂和品飲生活為核心,以別緻的設計扭轉大眾對於退休宅的印象。
家除了可以為你遮風擋雨,還可以視為展示生活品味的互動藝廊,坐落於新北市 新店區的32坪空間,以黑白灰建構簡約俐落的空間基調,同時透過精準的比例分割與紋理搭配,創造層次與律動性,既滿足實用層面所需,也體現了屋主一家不凡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