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都市空間改造,鼓勵市民打造優質生活環境,臺北市政府自二○○一年持續舉辦「都市空間改造」系列徵選活動,歷年獲獎作品,不僅賦予老建築新衣裳,更創造了公共空間新魅力;「老屋新生大獎」活動已經邁向第10年,從公有建築如學校、醫院,到一般住宅、商業大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城市綠洲該長什麼樣子,可以動手修繕使老屋重生帶來全新用途。
作為多元化都市風尚的一部分,船屋建築運動正在德國各地的內城蔚然成風,而漢堡則是引領這一潮流的先驅。 流動空間所營造出的開放、明亮、寬闊的開放空間,分佈在底層和甲板之中,顯得頗為醒目,使人油然產生一種內外設計與水上風景渾然一體的和諧感。
當Gérard Faivre一開始接手這個老建築改造,就知道他挖到寶了,這個區域也是法國人最嚮往的居住環境;此棟建築由法國19世紀知名建築師Georges-Eugène Hausmann所建造,他也是受拿破崙三世重用的法國都市計劃師,當今巴黎輻射狀街道網路型態就是其代表作;由這棟建築保存的外觀可想像當年的美好時光,尤其是位於塞納河畔及鄰近Boulogne公園的絕佳景觀,更突顯其獨特之處。
位於台北ATT 4 Fun的頂端餐廳樓層,首創「河流系」飲食文化的「STREAM restaurant+lounge」,以流動的河川為設計概念,透過穿透、反射、隱約材質及線條,加上連結窗外穿梭的都市光影,成為時尚男女夜生活據點新選擇。
歷經了七年之久,由J. MAYER H. Architects所規劃的「Metropol Parasol」終於誕生,這座都市天傘無疑的深化了古城塞維亞的文化底蘊,亦以新型態建築中和了中世紀古城的歷史氛圍,而它,也即將與市民的生活緊密的連結,指向人類所有的歷史階段,體現出對未來的一種新意義。
屋主在預售屋期間買下這間位於台北市,緊鄰富陽生態公園旁的新房子。雖然之前已找其他設計師進行客戶變更,但並不符合屋主期待,後來透過傢具公司引薦,找到奇逸空間設計的郭伯伸設計師,重新規劃,並進行二度客戶變更,打造出更自然舒適的居住空間。
居住在都市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利:生活機能便利、上下班交通及時間的便利性,但對上班族而言,高單價的房價居高不下,從小套房下手或許是最好的房地產入門方法了。像這案子位於台北市區,僅11坪的小空間,擁有一房一廳一衛的標準隔局,但屋主想要營造出有二廳及書房的氛圍,同時還想擁有強大的收納機能,要怎麼辦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