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你

本網站隱私權政策已於2018年7月20日更新,請至閱覽並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若您未勾選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

登入 / 註冊

會員登入

網友 / 設計師註冊

首頁 > 找文章 > 居家新聞|最新聞 > 大樹下的美好生活──半畝塘設計見學之旅

大樹下的美好生活──半畝塘設計見學之旅

文/Patricia 圖/黑王
由《漂亮家居設計家》媒體所成立的「設計家聚」於4 月


五感體驗,重新思考空間與人的關係


由《漂亮家居設計家》媒體所成立的「設計家聚」於4 月27 日舉辦了見學之旅,在《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帶領下,設計師們探訪以環境整合為訴求的「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並透過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人江文淵以及CJ STUDIO 創辦人陸希傑的導覽與分享,提供設計師們重新思考空間、建築與人的關係。


參訪這天,時序正好進入24 節氣的穀雨,氣候溫和舒適,一行人抵達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的起點「若水會館」,由江文淵親自接待。從這裡,可以感受到半畝塘順應環境,創造出自然、人與建築的和諧共好關係。
 

體驗式場域,找回生活本質

  首先是建築外牆設計,企圖打破與環境的隔閡,一側是清水模材質,另一側則是以綠林圍籬構築,同時保有隱私,亦以開放心態邀請路過人們入內感受。而真正進入若水會館之前,得穿過濃密樹林、踩著石子步道,路中間還刻意用大石頭作為遮擋,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種植各種可食性植物的綠地,包含香椿、刺蔥、芋頭、忍冬,以及客家當地經常食用的虎頭柑、魚腥草等,藉由置入中國庭園迂迴轉折的動線概念,讓空間特色一層層被挖掘、探索,而非一眼望穿。

最有意思的是,連接綠地的第一個場域並非辦公室,而是食堂。「這是一個體驗式的生活場域,工作的時候可以聞到菜香、看見外面的自然,讓節奏慢下來,心就會開始柔軟,也能試著去找回本質,這是建築人應當要學習的,」江文淵說道。

再往內走,則是由友善職人、生產者共同經營的合作經濟模式「厚食聚落」,由於創立之初為辦公室,利用簡單的貨櫃作堆疊,並選擇規劃於大樹下,利用樹蔭阻絕熱氣,同時改變貨櫃的表面材料,加入木炭、木棧板創造空氣層,降低熱氣傳導。不僅如此,半畝塘也將近幾年投入研發的天然泥材運用在「厚食聚落」,解說當下吸引許多設計師們上前觸摸感受泥的質地,同時好奇著是如何達成的,「其實這樣的材料在台灣早期隨處可見,類似於土角厝,成分就是泥土、稻草、糯米水、熟石灰,」解說員蘇培凱表示。

由CJ STUDIO創辦人陸希傑(左3)與《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左4)帶隊的「設計家聚」見學參訪團。
由CJ STUDIO創辦人陸希傑(左3)與《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左4)帶隊的「設計家聚」見學參訪團。

  半畝塘對於環境生態的維護更體現於像是雨水回收,重新作為生態池塘的利用,池塘內都是原生在地水生植物,2 年前甚至吸引黑冠麻鷺前來築巢,短短時間內竟也換了5 ∼ 6 個巢,隨著冬天落葉初春發新葉,創造出所謂的時序感,回應半畝塘所訴求的,將時間與建築、空間串聯結合。
 

適地適種、生態跳島概念,把自然找回來

  設計見學之旅來到下半場,則是活動的重頭戲,半畝塘「若山2」的實際導覽。有感於台灣都市集居現象日趨嚴重,短短數十年的時間,造成80%的人口住在13%的土地上,都市環境大幅改變崩壞,森林、埤塘、生態幾近消失,讓江文淵決心脫離一般建築師事務所,建構一個對環境友善的住居,他提出了兩帖藥:把自然帶回城市、把人帶回自然,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造山運動」。

走進以水景、繽紛田野花園作為天然屏障的「若山2」社區,耳邊傳來蟲鳴鳥叫,空氣中散發著香草味道,池塘內清晰可見的台灣原生魚種鯽仔魚、鮕鮐,順著小坡道往上走,更是布滿提供給生態食用的植物,還有高營養價值的油干樹,行走其間彷彿置身森林般,也透過幾座天橋的路徑設計將住居空間作串聯,讓住戶可以經由散步觀察生態、植栽、四季的轉變。

「整個『若山2』種植了多達12,000 顆的植物,創造超過220%以上的綠覆蓋率,未來的「若山3」預期將可超過265%以上,這些植物扮演了空氣清淨機、吸附粉塵、固碳槽等功能,可以達到降溫的作用,舒緩城市熱島,」江文淵解釋。

由「若山2」的院子行經天橋進入公共設施空間,大量以泥材作為主要材料,包括以泥材打造了如劇場般的泥窩平台、有如洞穴般的孩子遊戲區,透過泥材的可塑性,創造讓人在泥建築之間穿梭遊走的樂趣。值得一提的是,「若山2」別名「若合山」,整棟建築每4 個樓層、共計8 戶會共用一個院子,鄰里共享一顆樹的景觀,串聯住戶間的彼此對話與互動,同時更將傳統的合院立體高空化,每一戶家屋皆有屬於自己的合院空間,彷彿台灣傳統三合院的「埕」的概念,聚集家人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是極佳的半戶外空間,讓人可以走出室內,接近風與自然。

將傳統窯灶移植到社區內,節慶活動時開窯起灶料理,也成為凝聚維繫住戶的日常活動之一。
將傳統窯灶移植到社區內,節慶活動時開窯起灶料理,也成為凝聚維繫住戶的日常活動之一。
建築就像是一座山,回家不是只有單一路徑,可以爬過石子步道欣賞四季植物的變化。
建築就像是一座山,回家不是只有單一路徑,可以爬過石子步道欣賞四季植物的變化。

跳脫傳統框架,建築/空間也可以有很多面向

  半畝塘設計見學之旅來到最後階段,由江文淵與CJSTUDIO 創辦人陸希傑進行講座分享,提供年輕設計師們對於建築/空間的重新思考。陸希傑一開場即表示,相當欣賞江文淵的建築理念與熱忱,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關懷,他認為每個人對於空間/建築的詮釋截然不同,江文淵談的是環境與人的關係,而他自己則是從傢具、音樂、繪畫、雕刻、電影、文學等層面重新看待建築,例如一張紙,透過切割、對摺、撕開等動作,可以產生很多種面向,那麼空間是否也能突破平面與立體的關係?正如同他在《空間設計要思考的是》一書當中所提及,建築與設計是一個無止盡的探險。

江文淵繼續說道,這個年代過於破碎斷裂,必須學會整合,找到最根本的本質之後,重新定義工作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懂得學會停下腳步省思,將會有意外的獲得,好比他從早期聚落住居去學習,重新研發泥材運用在建築上,近期更投入發展零空調住宅,「以前蓋房子,鄰居之間會謙卑商量避免遮擋彼此的光線,但是空調發明後,人不知寒暑、不懂尊天敬人,過多的科技與技術,反而是一種阻礙,」江文淵有感而發地說。

講座過程也有設計師提問,問道「創立半畝塘遇到的困難如何去突破?」以及「整合建築和景觀的挑戰如何克服?」江文淵回應,自己只是守著一個信念,只要不放棄,就沒有所謂的失敗,半畝塘一開始也是從室內設計開始,接著一步步突破困境,自己當業主,用30 坪的空間學習蓋辦公室,「設計是相通的,若你願意踏出舒適圈,哪怕是從一個小小的陽台景觀開始,做得好,也許會有更大的獨棟住宅或是建築立面的設計發展,但最難的是,要先相信再走過去,」江文淵說。

最後陸希傑也補充說道,佩服江文淵一路走來的毅力,反觀現在的建築發展過頭,來到「若山」,有讓人彷彿回想到鳥的築巢,不只是純粹闡述建築理念,而是回到原始樸實的生活,是一種重新看待生活態度的方法,身為設計師都需要懂得對環境的關懷與用心,也期盼這樣的觀念可以推廣到大眾。

「若山2」頂樓的茶屋以小木屋構造方式打造而成,木構造住宅將會是半畝塘未來的住宅開發之一,當天也吸引許多設計師聚集討論施工、材料。
「若山2」頂樓的茶屋以小木屋構造方式打造而成,木構造住宅將會是半畝塘未來的住宅開發之一,當天也吸引許多設計師聚集討論施工、材料。
半畝塘近年投入天然泥材的研發,「若山2」運用許多泥材做出穿梭於泥建築之中的趣味性,也吸引陸希傑的好奇與記錄。
半畝塘近年投入天然泥材的研發,「若山2」運用許多泥材做出穿梭於泥建築之中的趣味性,也吸引陸希傑的好奇與記錄。
參訪後半段,由《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主持,進行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 人江文淵與CJ STUDIO創辦人陸希傑的對談講座。
參訪後半段,由《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主持,進行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 人江文淵與CJ STUDIO創辦人陸希傑的對談講座。

 
「若山2」建築特色

1 垂直向度的生活

透過植樹以及大埕的設計,期望不同高度的居民能夠創造聯結,形塑出都市環境中難能可貴的鄰里關係。除了私家合院之外,整棟建築設計了5座大埕,串聯起每個樓層、各個家戶,樓上樓下的鄰里共享一棵樹的景觀,創造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透過植樹以及大埕的設計,期望不同高度的居民能夠創造聯結,形塑出都市環境中難能可貴的鄰里關係。除了私家合院之外,整棟建築設計了5座大埕,串聯起每個樓層、各個家戶,樓上樓下的鄰里共享一棵樹的景觀,創造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2 空中合院

將傳統的合院立體高空化,讓每一戶家屋皆有屬於自己的合院空間。除了可以輻輳家屋裡的不同空間及生活,也是極佳的半戶外空間,更適應台灣多雨的氣候,讓人可以走出室內,接近風與自然,在都市環境中享受半戶外生活。
將傳統的合院立體高空化,讓每一戶家屋皆有屬於自己的合院空間。除了可以輻輳家屋裡的不同空間及生活,也是極佳的半戶外空間,更適應台灣多雨的氣候,讓人可以走出室內,接近風與自然,在都市環境中享受半戶外生活。

3 建築散步

將建築視為一個可以散步遊走的空間,用許多的路徑串聯起不同的生活空間,也讓人可以透過散步體察到光影、季節、植栽、生態,甚至與鄰里相遇,創造鄰里關係,將一座山的美好串聯起來。
將建築視為一個可以散步遊走的空間,用許多的路徑串聯起不同的生活空間,也讓人可以透過散步體察到光影、季節、植栽、生態,甚至與鄰里相遇,創造鄰里關係,將一座山的美好串聯起來。

4 適地適種

建立了一套植物選種資料庫,選擇原生植物為主,參考其生態意義、民俗可食,以及季節變化的特性,並考量環境限制因子(風及日照),適地適種,讓建築像山一樣思考,不同高度及位置皆呈現不一樣的植被地景。
建立了一套植物選種資料庫,選擇原生植物為主,參考其生態意義、民俗可食,以及季節變化的特性,並考量環境限制因子(風及日照),適地適種,讓建築像山一樣思考,不同高度及位置皆呈現不一樣的植被地景。

5 生態跳島

採取多元棲地的策略,提供更多的生態進駐,並利用複層的空間規劃原則,創造生態與人類皆宜居的環境。例如樹蛙藏身在梅林灌叢中,社區的落葉箱是甲蟲的廣場,紫花長穗木長滿陽台是蜜蜂、蝴蝶採蜜的好地方。
採取多元棲地的策略,提供更多的生態進駐,並利用複層的空間規劃原則,創造生態與人類皆宜居的環境。例如樹蛙藏身在梅林灌叢中,社區的落葉箱是甲蟲的廣場,紫花長穗木長滿陽台是蜜蜂、蝴蝶採蜜的好地方。
請先登入系統,才可以留言喔。
0筆留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