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創新高,小宅成為房屋市場主流產品,購屋後如何分配小宅裝修預算,是不少屋主關心課題。設計家針對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與老屋等四種常見屋況,解析裝修預算規劃重點,一次釐清不同屋況的「可節省」和「不能省」項目,更建議透過「減法思考」,才能善用有限的空間與預算,打造美感與機能兼具的小宅。
房價高漲,不僅帶動房屋市場出現「小宅化」,也連帶壓縮裝修預算。買房後除了裝修,還有不少其他支出,為了避免預算失控,設計家建議,可以採用「減法思考」來釐清可投入小宅裝修的預算。先以屋主的總預算,扣除家電設備預算、家具家飾預算、裝修完的清潔費與預備金,最終得出的數字,則為可用於小宅裝修的總額。
房市上常見的屋況分為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老屋等四種屋況,設計家指出,通常前兩者屋況較佳,可免除基礎工程費用;後兩者則通常需要基礎工程翻新和補強。
若是購入預售屋,設計家指出,部分預售屋可申請建商客變服務,能在施工階段依自身需求預先調整格局、增設插座或水電配置,避免日後裝修因拆牆或改管所產生的額外費用。至於無法申請客變的預售屋,則會直接歸類為新成屋範疇。
相較於其他屋況,預售屋整體費用較為親民,小宅裝修預算每坪約為3萬元至6萬元間。設計家指出,預售屋可以節流的部分,包含變動格局、改動管線、水電基礎工程;但因空間較小,不建議省去收納設計規劃。
新成屋為屋齡5年以下,且尚未有人居住的新房子。設計家分析,購入新成屋,若無更動隔間的需求,裝修費用則和預售屋差不多,主要用於美化與收納規劃;但若有調整格局的需求,整體裝修費用就會提高。
目前市面上新成屋裝修預算,每坪約為4萬元至8萬元間。設計家指出,新成屋可節省格局調整、水電管線等基礎工程費用;而因空間較小,和預售屋一樣不建議省去收納設計規劃。
中古屋指屋齡為10至20年間的住宅,屋況多半介於新成屋與老屋之間。設計家分析,由於水電管線會隨時間與使用頻率逐漸老化,若屋齡超過15年,則建議將預算的6成以上投入水電管線、防漏、隔音、結構等基礎工程更新,以確保未來居住的安全與舒適。
若預算有限,且屋齡在15年以下、使用上並無明顯異常,水電管線可視情況暫緩汰換。一般而言,中古屋整體裝修預算每坪約為6萬至10萬間。設計家指出,以屋齡15年為界,屋主可依據屋齡和屋況,決定基礎工程和空間美化的裝修預算比例。
老屋指屋齡達20年以上的住宅類型,也是目前台灣最常見的屋況之一。設計家分析,由於老屋多數存在水電管線老化、結構安全疑慮等問題,即使尚無明顯異常,仍建議進行全面汰換與更新。
此外,台灣位處地震帶,設計家建議,為提升老屋結構安全性,基礎工程也應同步補強。在規劃老屋翻新預算時,建議將總預算的7成投入於基礎工程修復,例如水電管線更新、防水工程、隔音工程、結構補強等;剩餘3成再用於空間美化與風格設計,才能兼顧美感與長久居住的安心感。若預算較不足,空間美化預算甚至可以較為縮減。
設計家指出,在所有屋況中,老屋的裝修費用為最高,每坪約為8萬至16萬間。
最後,裝修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預期之外的狀況,例如老屋翻新時,拆除牆面後才發現屋況比預期更為嚴重,或是施工途中臨時決定升級建材、追加設計項目等,都可能導致裝修預算超支。
為避免影響整體工程進度與品質,設計家建議,在前期規劃階段,屋主可預先編列裝修總預算的10%至15%作為「預備金」,用以因應各類突發支出,裝修流程才能更順利,也避免落入預算失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