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處令人感到放鬆的空間,需要何種設計元素?設計家指出,現代社會節奏緊湊,使得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美學的「神經美學」和「感官設計」崛起,能透過四大關鍵設計,使人緊繃的感受放鬆下來,即使是平凡的居家空間,也能變身療癒身心的溫柔空間。
不少研究指出,藝術擁有療癒身心的效果。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便是一門探索「美」如何影響人類身心狀態的跨領域科學,從神經科學、心理學與藝術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透過感官刺激,會引發各種情緒與身心狀態。簡單來說,透過神經美學,能設計出更接近人類本能的產品。
若神經美學是一種理念,那麼「感官設計」便是落實神經美學的方式。感官設計的核心從以人為本出發,透過整合視覺、聽覺、嗅覺與觸覺等感官元素,引導人們的情緒與行為體驗。因此,只要根據神經美學理念,搭配精巧的感官設計,就可以打造出療癒的居家環境。
從神經美學的角度出發,在室內設計領域,有四大感官設計是讓人感到放鬆的關鍵。第一關鍵設計是「弧形」,根據神經美學研究,發現比起尖銳的線條,圓潤的曲線更能讓人感到舒服和安心。當看到尖角時,大腦會下意識視為潛在的危險來源,因此容易讓人變得緊繃不安。相反的,柔和的曲線則會讓大腦啟動愉悅反應,並釋放多巴胺,帶來放鬆和愉快的感受。
設計家表示,若想在居家空間中融入弧形元素,建議以「局部點綴」或「收邊設計」的方式呈現,既能保留原本方正的格局,又能增添柔和與流動的氛圍。例如,在地坪架高時,可透過弧形收邊來化解稜角;或是在打造壁龕時,運用弧形線條,營造更自然的感受。若不打算重新裝修,也可透過線條圓潤的軟裝或家具,為居家注入溫潤柔和的氛圍。
第二關鍵設計是「光線」。光線是調節人體生理時鐘的重要因素,會直接影響睡眠品質、情緒和專注力。神經美學也特別強調自然光的價值。當我們沐浴在充足的陽光下,大腦會減少褪黑激素的分泌,讓人感到更清醒、更有活力,也能提升專注力。而在居家或室內環境中,柔和的光線則能營造安定感,減少過度刺激,幫助情緒平穩,讓人更容易放鬆或入眠。
設計家表示,若想營造舒適的光影效果,可以從自然光與人造光兩方面著手。建議白天盡量引入自然光,並可使用透光紗簾或百葉窗,能兼顧柔和光線和隱私。使用人工照明時,則建議採用多層次配置,以主燈提供整體亮度,再透過桌燈或間接照明營造氛圍;加入間接照明,能讓光線經過反射後更柔和自然,為空間注入安定而舒適的氛圍。
若自然採光相對薄弱,也可以藉由流明天花模擬出天井效果。若預算更充足,也可以選用可調色溫的LED智能燈光,讓室內空間隨著自然時序更迭。此外,燈光的色溫也很關鍵,日間建議偏白光提升專注,夜間則可改用暖光營造放鬆感。



第三個關鍵設計是「自然元素」。根據神經美學研究,接近自然綠意能幫助身體減輕壓力,心跳和血壓可回到較穩定的狀態。像是在家裡擺幾盆植物、使用木頭或石材等自然材質、設置小小的水景;或是使用借景方式,將窗台綠意引入;甚至只是聆聽自然的聲音,都能讓人感到舒適和安心。
第四個關鍵設計是「色彩」。神經美學的研究發現,暖色系會讓大腦連結到溫暖、安心與放鬆的感受,例如米色、燕麥色或奶油白這些柔和的色調,能營造安定而舒適的氛圍,帶來安全感、幫助情緒沉澱。
設計家指出,挑選室內色彩時,建議可先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來設定主題色,並將主色調控制在三種以內。例如,在客廳與餐廳等公共區域,可選用米白或淺木色等溫暖色調,營造出輕鬆自在的氛圍;而臥室則建議使用低飽和度的米色、灰藍或藕粉色,有助於身心放鬆,提升睡眠品質。木質、布料或石材能讓暖色系更顯溫潤,使居家色彩增添自然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