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房子的屋齡已有30年,雖然室內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但老屋的狀況並非一開始就能立即發現,就在進行水電配置的施作過程中,發現了外牆有嚴重的漏水情形,於是找專人來報價、修復,剛好這段期間屋主夫妻在國外,於是設計師藉由e-mail與照片的往返,反覆溝通細節並回報處理情形,雖然發生了外牆漏水問題,但並不影響室內裝修工程的進行,因此整個進度依然在掌握中。
住了20年的透天三層老屋,屋主鍾愛居家幽靜的環境不捨搬離,由於屋型本身較為狹長,空間屬性界定不清,經常活動的公共空間、書房、更衣室都因長年居住而堆滿雜物,較長的過道和頂樓的房間則變成被忽略的閒置區塊,設計師歸納屋主一家人個別的需求,透過原始、自然、樸質的材質,讓老屋獲得新生命;移除沉重的牆面,將空間還給居住者,透過簡化隔間和清玻材質,以框景的概念創造屋裡的每一處風景。
小四房整合為兩大房,陰暗擁擠的老屋變得明亮開朗。保留家人做的地板傢具,重塑動線與機能空間更符合現代生活!
狹長老屋坪數相當小,本來隔為3間套房作為出租用,決定改為自住後,設計師將2間臥房安排在狹長格局的兩端,將公共空間集合在中央,重整為2房2聽1衛的格局,並善用拉門讓動線更加流暢。
每個人對祖厝的印象是什麼?是紅瓦、石磚、斜屋頂,外加舊舊昏暗的老房子,以及門前晒穀場上跳格子的童年時光?若有一天,當祖厝翻新時,你們會依循老式閩南建築再複製一次,抑或是保留記憶中的傳統及回憶,因應現代氣候快速變化及環境地形,改採另一種建築型態表現,讓家族也能擁有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同時,更讓「祖厝」及這塊土地成為家族相聚的力量,源源不絕,代代相傳呢?
老屋常有格局不夠方正的情形,除了很多如梯型或凹凸不一的不規則形狀外,最令人頭痛就是較為狹長的淺間屋型,包括典型的傳統街屋或是雙拼式的公寓,這些近乎長方型空間容易滋生相關問題
屋主期待:買下這屋齡 25 年的透天住宅當作新婚居所,但是管線老舊凌亂不堪,且有嚴重的璧癌和白蟻,希望透過設計團隊,解決老屋難纏的璧癌漏水及白蟻等問題,並利用自然元素,營造出溫馨的氛圍。
浴室緊臨廚房,而且完全無採光,客餐廳又太大,位移廚房並擴大浴室,小宅也能有開闊的空間感!一個人住的16坪空間,因狹長不規則的屋型,加上格局設計不良導致動線混亂,不但客、餐廳過大屬性不明,採光也不佳,廚房小的可憐還緊鄰衛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