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表著原點,同時也是能生出所有形象的基點。在這個案子裡,將設計回歸到純粹,而又扣合著「家」的核心意涵:一個家的成形,正是從少而多點滴聚合,創造出獨特而能豐富每一位成員的生活空間。在這個案子裡,詠翊設計的劉榮祿將所有的細節收攏成一個整體,家不只蘊含機能與生活所需,也是一個充盈著生活意義,能夠乘載每一位家人喜怒愛樂的生活容器。
空間不該只是一個「殼」,它應該能完整地反映出屋主的個性和生活模式。一間34坪的房子,PartiDesign Studio建築師曾建豪與劉子瑜,用木素材、清水混凝土等元性形塑空間,成功反映出屋主夫婦崇尚自然、喜歡原味的性格,也替家找到屬於它的設計味道。
家的場景能如何被想像?一個能讓人安心放鬆的空間又應該是什麼模樣?在品茗宅裡,設計師為屋主提供了新的藍圖,藉由設計讓五感能充分釋放。
關於水,我們總有許多想像,它也創造了不同的表情呈現在我們面前。關於家,我們也有許多想像,然而如何讓家和地方、心理空間有所連結也相互呼應,那即是台北碧潭劉宅所要訴說的故事。場域創意的設計師仔細地觀察碧潭的環境,並在碧潭湖畔尋找到了屋案的主要精神:一個屬於北部的,灰藍帶綠的靜靜湖水。而這種來自於大自然的寧靜與力量,便賦予了家最充實的內涵。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但唯一相同的是,幸福能帶給人們開心和溫暖,哪怕是有一點負擔,也是甜蜜的。屬於屋主陳先生和陳太太的這份新幸福,要從格局開始說起。原本的格局看似沒問題,但其實並不符合使用,有兩間衛浴卻沒有一間套房,想在臥房泡澡後直接舒服地上床睡覺,只能是夢想
全球不動產最高組織-世界不動產聯合會(FIABCI)在被喻為建築界的奧斯卡金像獎-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的年度頒獎盛會上,5月15日傳回捷報,今年有來自世界約54個國家、總計約兩百餘件作品參賽,臺灣再次脫穎而出,再添兩座首獎及三座銀獎,分別是:
對於家很有想法的Ivan & Z,在規劃家時就決定不要替家增加太多的「添加物」。像是刻意不做天花板,有效還原其空間高度之外,就連多數人總喜歡擁有滿滿收納櫃的想法,他們也覺得夠用就好。
住了20年的透天三層老屋,屋主鍾愛居家幽靜的環境不捨搬離,由於屋型本身較為狹長,空間屬性界定不清,經常活動的公共空間、書房、更衣室都因長年居住而堆滿雜物,較長的過道和頂樓的房間則變成被忽略的閒置區塊,設計師歸納屋主一家人個別的需求,透過原始、自然、樸質的材質,讓老屋獲得新生命;移除沉重的牆面,將空間還給居住者,透過簡化隔間和清玻材質,以框景的概念創造屋裡的每一處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