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一則地震預言引發關注,日本氣象廳日前也公布,南海區域在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上升至80%。台灣身處地震帶,面對可能發生的地震風險,房屋如何防震?設計家歸納防震裝修三大重點,以及老屋翻修提高抗震力的兩大方向;並提醒買房前,應查詢是否位於土壤液化高風險區,以保障居住安全。
不管是預售屋、危老改建或是新成屋,相信大部分的民眾一定很關心住宅是否有耐震 / 抗震結構吧!位處地震帶的台灣,經歷了921後,四月初又出現芮氏規模 7.2 的全台有感地震,後續大大小小的餘震不斷,過去不了解RC、SC、SRC結構差異的你,本篇可要好好筆記囉!簡單來說,鋼筋或鋼骨就是人的骨架,而混凝土就像是人體的肌肉,不同的結構各有優缺點和適用的房屋類型,安全性不只是三種結構的差異,也關係到施工品質。
台灣處在地震帶,大小地震已是常態。地震過後,如何確保居住環境仍為安全?設計家 Searchome 指出,可利用 5 步驟,逐一檢查水電瓦斯、樑柱結構、門窗、家具等是否出現異常或損壞,並針對防震、防災提供 3 個裝潢小技巧和 3 個小建議,以打造更安全的居家環境。
台灣發生大地震時,許多人因家具砸落而受傷,加上,連日餘震接連不斷,對於身處地震帶國家的我們,地震後該如何改善居家安全,成為許多屋主關心的議題。接下來將介紹給大家一些簡單的觀念,改變一些室內設計以及居家空間佈局概念,將潛在傷害降到最低。
台灣地處地震帶,大大小小的地震已經是日常,雖然建築法在921地震後,已經加強對房屋結構與抗震的要求,但震後還是建議大家,利用一點時間好好檢查房屋內外,生活會變得更安全喔!今天的私房秘技就要帶大家一起用5步驟檢查地震後的房屋安全,GO!GO!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民眾對住家安全更加重視。清水模建築工法擁有堅固、耐震的特性,但是做工複雜且困難,需要縝密及精細的施工技術,通常僅使用於公共建設或美術館等大型建築。
小坪數空間有限,大部分的屋主都想要做足收納,而家中總有些不好利用的地方,這時候得發揮巧思、善用畸零空間,才能每一寸空間都不浪費。規劃時建議先盤點所有想收納的東西,考量日常生活習慣、動線、物品可拿性,將家中物品分類,不常用、比較大件的物品放在較深處,較常用的放較易取得的地方,增加生活的便利性。而台灣位處地震帶上,玻璃易碎、重物、危險物品也要妥善收好。
現代人對生活品質越來越要求,捨得花錢打點裝潢,但如何評估裝潢預算,很多人卻霧煞煞。設計家Searchome「裝潢預算大調查」發現,9成以上屋主購屋時會提前規劃預算;且台灣位處地震帶,有近8成屋主在規劃裝潢預算時,願意追加預算,加強裝潢結構安全,4成7屋主願意「加碼」6%到10%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