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位於台北蛋黃區的 32 坪老屋,因四十年的歲月累積而逐漸顯露舊態,但依然擁有新成屋無法比擬的優越條件。設計團隊首先處理高齡老屋的屋況問題,透過縝密的基礎工程翻新,修復老舊管線並重新規劃格局。重新梳理動線,將書房與公共空間的比例調整得更貼近日常習慣。透過延展客餐廳的尺度、保留前後陽台的採光優勢,使生活核心區域更顯寬闊明朗,而私領域則維持靜謐氛圍,讓閱讀與休息能自然切換。這是一場既承襲歲月記憶、又回應當下需求的老屋改造,於城市中寫下新的生活篇章。
挑錯家具,毀了你的理想宅?原來尺寸和比例不對,再漂亮的家具也會變成視覺災難!設計家彙整居家空間中,常見的五大家具選擇地雷,並提醒屋主,在裝修時選錯家具尺寸,容易讓空間變小、壓迫感更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動線,美感失衡又失去方便性,讓人後悔當初的選擇。
32 坪的混搭風居家,居住著一家三口,以及他們的愛貓和狗狗,除了滿足小家庭所需機能外,屋主也期望透過格局的調整,給予流暢自由的室內動線,以及專屬的寵物休憩區。藉由設計師的巧思設計,不僅賦予了實用機能,更為親子家庭和他們的寵物,完美打造出清新又療癒的共居空間。
台北寸土寸金,在追求公共區域寬敞舒適的同時,只好壓縮臥室空間,既然房間已經坪數不大了,那好好規劃就變成最重要的事!現代住宅規劃三房的狀況下,房間通常都是 2-3 坪而已,而一張標準雙人床尺寸(152x188cm)就佔據了約一坪大小,而最基本要預留至少 60-65cm 以上的單邊走道才不會對生活動線造成壓迫;坪數較小的客房更是需要對床鋪、櫃體等尺寸斤斤計較。本篇將介紹各種臥室規劃尺寸小技巧,在有限的空間打造實用機能,保有生活應該有的舒適感。
在設計現場,我們最常聽到一句話是:「這張椅子我很喜歡,可以放進來嗎?」可惜的是,家具並非獨立存在的單品,而是整體空間語言的一部分。即便你選的家具再好看,若尺寸、線條與場域不對位,都可能讓空間整體失衡。這篇文章不只是告訴你什麼好看,而是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解析我們最怕遇到的五種家具「地雷」,並給出實用的替代方案,讓你挑得安心、住得舒心。
談到收納,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是密密麻麻的櫃體與塞滿雜物的抽屜,但對知域設計而言,「收納」不僅是空間整理,更是一種與生活對話的美學,此次特地精選4個住宅案例,從隱形櫃門、展示兼容的層架、到多功能起居空間的架高地板等,提供5種收納靈感,讓日常物件也能融入空間美感,優雅儲物、從容生活。
傳統上,三房格局被認為能提供更多獨立空間,適合家庭成員較多或有長輩同住的需求,但為了擠出三房,每間房間的坪數會非常小,可能連雙人床都難以放下,活動空間受限,居住舒適度大幅降低,容易產生壓迫感的廳房設計,不只居住起來不舒適,也不如「三房比兩房熱門」的市場價值預期。與其硬隔三房、不如只規劃兩房創造更好的空間感、維持動線順暢,也能保有每個空間不被過度壓迫,擁有較好的採光與通風,不僅自住舒適、未來轉售也能更保值喔!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驗:走進某些空間時,會不自覺地放鬆,覺得空氣是流動的、視覺是安定的,整個人很自然地舒服下來。這種「舒服感」很難用一句話解釋,卻是居家設計中最被忽略、也是最難做到的部分。真正讓空間舒服的,從來不只是裝修、配色或昂貴的家具,而是藏在設計細節裡的「溫度平衡」。